那天她站在衣柜前,手指划过那件起球的卫衣时,突然笑出了声。这场景活像《千与千寻》里汤婆婆的衣柜——塞满华服却找不到能穿的。去年双十一抢的oversize毛衣还挂着吊牌,旁边那条波点裙的款式,活脱脱是从2013年时尚杂志里爬出来的老古董。
鞋柜里飘出的霉味让她想起奶奶的樟木箱。三双运动鞋的橡胶底黄得能当警示牌,那双说好要修的短靴,鞋跟裂开的豁口像在嘲笑她的拖延症。"修鞋摊都从巷口搬到地铁站了,您这鞋是等着自愈呢?"闺蜜上次来家时的调侃言犹在耳。现在拉开鞋柜,四双鞋整整齐齐码着,像刚被阅兵式训练过。
厨房抽屉才是真正的"塑料袋坟场"。她妈总说"好袋子要留着",结果上次装土豆,挑出来的不是漏得像筛子,就是脆得像薯片。那天母女俩蹲在厨房数了整整两百多个塑料袋,最老的居然印着"喜迎奥运"的logo。"妈您这是搞塑料袋考古呢?"她捏着个2008年的超市袋直乐。现在买菜兜里永远塞着折叠购物袋,那抽屉终于能痛快地"咔嗒"一声关严实。
那台斑秃似的电饼铛简直是行为艺术展品。涂层掉得比中年男人的发际线还惨烈,煎鸡蛋时场面堪比《食神》里的暗黑料理。直到有天刷到科普说掉漆的涂层会释放全氟化合物,她立马拎着它去废品站,换来的五块钱钢镚在兜里叮当响,比揣着个健康炸弹舒坦多了。
碗柜里那只豁牙的瓷碗最魔幻。每次端起来都像在演杂技,生怕那缺口突然咬人。三个月前就该扔的玩意儿,硬是等到手指被拉出道血口子才罢休。还有那几双发黑的木筷子,开水煮过之后更像个细菌培养皿。"留着给微生物当婚房呢?"现在换成不锈钢筷子,洗起来哗啦哗啦响,听着都透亮。
客厅角落的"杂物山"曾经是家里著名景点。朋友来玩都得侧着身子走迷宫,活像《哈利波特》里挤满黑魔法的格里莫广场12号。有天她突然发现,那堆"说不定有用"的快递箱、过期杂志和装饰摆件,实际使用频率比楼下的消防栓还低。
断舍离这事儿挺像给手机清内存。那些"可能用得上"的念头就是占着内存的僵尸应用,看着没几个,一清理能腾出20G空间。现在她家进门再不用玩跳房子,衣柜门轻轻一推就乖巧合上,早晨挑衣服的时间够煮杯手冲咖啡——原来日子清爽的秘诀,就是别把家当仓库使。
阳台那株半死不活的绿萝最让她顿悟。养了三年没开过花,叶子黄得能当书签,换盆时发现根都烂成了糊糊。"这不就是那些破烂的活体广告么?"现在窗台上换成了好养活的多肉,胖嘟嘟的叶片映着阳光,比原来那盆"植物僵尸"顺眼多了。
书架上那套《五年高考三年模拟》堪称当代文物。毕业八年还供着,不知道的以为要备战第二次高考。捐给楼下中学生那天,那孩子眼睛瞪得比书上的例题还大:"姐姐你这版题型都过时十年了!"你看,有些东西留着不是念旧,是给人家当笑料。
浴室柜里的化妆品小样能开美妆博物馆。那些粉底液试用装干得能当橡皮泥,面膜小样过期到能申请非遗。闺蜜来借粉扑时吓得倒退三步:"您这是在培养新型生化武器?"现在柜子里就留常用那几瓶,找东西再不用玩考古挖掘。
那些年囤的"将来"终于被现实验证——"将来"根本不会来。就像超市促销买的十包纸巾,用到最后两包时都泛黄了。现在她学会了"出一进一"的规矩,新衣服进门,必有旧衣服下岗。鞋柜保持四双的编制,像恪守编制的公务员系统。
最有意思的是床头那盏宜家台灯。买来三年没拆封,等想起来用时发现款式早停产了。包装盒在床底吃灰的岁月里,同款在闲鱼上从新品变成了复古款。这魔幻现实让她悟了:有些东西放着不用,就跟把钱埋后院没区别——除了能帮考古学家研究21世纪消费主义。
本报(台/网)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益通网配资-股票专业配资-股票配资首选门户网站-十倍股票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