挂一个号多个专家会诊!
文/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林清清通讯员郝黎张蓝溪张诚斌
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、认知障碍、消化道溃疡……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,诊疗经常辗转医院多个科室,既费时费力也难以获得系统而精准的诊疗方案。
但在广东省人民医院,这些问题有了新的解决办法。该院新开设老年共病多学科(MDT)门诊,为老年患者提供“一站式”综合诊疗服务。该门诊挂号费为1000元,由多个专家会诊,很受老年患者青睐,一放号即秒空,当日加号也全部排满。医院下周起将增加门诊开设次数,从原本每周一次增加为每周两次。
解决老年人就医难题,把“病人找科室”变为“医生围着病人转”,广东省人民医院的这个新门诊到底有何魔力?羊城晚报记者近日走访医院,进行了深入了解。
一个诊号多个专家会诊
广东省人民医院老年共病MDT门诊于7月8日成立并开诊。在没有事先宣传的情况下,该门诊首次开诊号源在放号后半小时就被抢空,当天加号号源也供不应求。医院一开始决定,每周开诊一次。但由于患者需求旺盛,医院决定从开诊第三周(7月22日)起增加门诊开设次数,调整为每周开诊两次(周二下午和周四上午)。
“一般情况下,每次会诊的多学科专家上限为4位,挂号费为1000元。同时会有一对一随访,跟进患者的后续诊疗。后期如果不再需要多学科专家会诊,可以通过单个专家门诊来复诊。”项目牵头人、广东省人民医院老研所所长薛玉梅说。
“这么多专家一起会诊,预估得这个价格(1000元)了。”带着父亲在该门诊就医的莫女士说,一个门诊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,不用到处奔波抢号,也不用自己评估取舍不同科室医生的意见,心里踏实多了,“这样一站式解决问题是最高效的”。
记者了解到,该门诊规定就诊者必须为60岁及以上、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。广东省人民医院老年共病MDT门诊联络人彭雪容介绍,门诊会通过预问诊模式询问患者病史,由专人评估患者状况,配备并预约相应的多学科专家进行联合会诊。会诊将对患者进行全面综合评估,包括多重用药安全、身体状况、疾病相互影响等评估,共同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,避免重复检查、过度治疗及药物冲突。
7月15日下午,是广东省人民医院MDT门诊第二次开诊。高女士带着一堆检查结果,如约来到该门诊就诊。
“好辛苦才抢到号。”高女士说,她因房颤在2010年做过消融手术,最近有复发,在服用抗凝药期间突然感到头痛。就医检查结果显示,她有多处散在的小脑梗和脑动脉瘤。“这就非常麻烦。因为医生说,房颤及脑梗需要抗凝药,但脑动脉瘤对抗凝药有禁忌。”
怎么办?“经过多学科会诊,专家们认为高女士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脑动脉瘤。检查结果显示,脑外动脉瘤破裂的风险非常高,因此当务之急并非处理心内科的房颤。等脑动脉瘤处理好后,出血风险降低,才能足量使用抗凝药物。另外,高女士心衰非常严重,需要先进行内科治疗,心功能调整稳定,才能进行脑外科手术。”薛玉梅也是一名心血管疾病专家,她表示,对高女士的会诊进行了1个多小时,经过整体分析和处理,医生们为高女士出具了就诊报告,解决了高女士的大难题,体现了多学科会诊的重要性。
希望老年共病诊疗模式常态化
老年人共病情况非常多见。薛玉梅介绍,根据目前国际数据和临床观察,65岁以上老年人至少有50%存在共病,而且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,超过50%的患者同时使用5种以上药物。最常见的共病包括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等,失眠等精神功能障碍、胃肠道动力障碍等共病也不容忽视。
“老年患者非常突出的就诊难题,首先在于他不清楚应该到哪个科室就诊。他们自行奔波辗转于各个科室,非常耗费时间,并且专家意见很难在相同时间内达成一致。其次,不同疾病用药可能存在冲突,这导致药物管理成为难点,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副反应发生率非常高。例如,心血管药物的叠加可能对胃产生影响,一些抗凝药物与中成药叠加使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等。”薛玉梅表示,开设门诊的初衷是为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提供一站式就诊平台,希望就诊模式由“病人找科室”变为“医生围着病人转”。
“多位不同学科的专家围绕一个患者,帮助患者梳理各个病症,权衡病情的轻重缓急,优先处理最危急的病情,从而实现诊疗的平衡。这其实是更高效、少走弯路的模式,既避免过度医疗,也让诊疗方案更精准。”薛玉梅表示,目前该院正与卫健、疾控部门联合,通过老年共病的大数据分析,研究不同时间段老年人共病的特点,从而建立预测模型,分析几种疾病共同出现时风险最高的类型。
薛玉梅透露,该院还将与社区合作,将预警模型植入社区管理体系。“未来的目标是形成老年共病诊疗模式常态化,不仅治疗慢病、重病,更要提供营养支持、居家康复指导等健康管理方案。”
益通网配资-股票专业配资-股票配资首选门户网站-十倍股票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