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正湘所率领的冀晋纵队,在当时的军事格局中有着重要地位。在各大野战军猛将如云的情况下,晋察冀也不缺能战之士,陈正湘便是其中的佼佼者。当年,朱老总赞誉红一军团有“三只虎”,分别是红一师一团、二师四团、五团,而陈正湘在不同时期都曾担任过这几个团的团长。
聂荣臻率领115师一部开辟晋察冀根据地时,独立团是主力,它由当年的红一师一团改编而来。其中,一团堪称最能打、根子最正的部队,陈正湘正是该团团长。在那个年代,职务往往能体现个人能力,历经无数恶战,能被选到主官位置上的,皆是极为勇猛善战之人。从各大野战军的纵队司令员情况来看,无论从能力、资历还是渊源方面考量,陈正湘都堪称拔尖。
抗战时期,陈正湘的代表作当属黄土岭之战。在这场战斗中,他指挥部队以4门迫击炮成功歼灭日军阿部规秀的指挥部,取得了一场震动重庆的重大胜利。然而,这场胜利背后却存在着一些争议。参与此战的部队有一分区的1团、3团,二分区的2团,还有120师特务团。关于此战的指挥权,有人认为是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,也有人觉得是一分区1团团长陈正湘。从指挥关系而言,杨成武在后方指挥部通过电话指挥,这在陈正湘的回忆录中也得到了证实。
但战场上的情况极为复杂,几个团协同作战,有主有次。当时,是陈正湘在1团的指挥所,通过望远镜发现了阿部规秀的指挥所,并果断命令炮兵进行火力打击,从而直接击毙了阿部规秀。客观来讲,大家都为这场胜利立下了功劳,而陈正湘的作用最为直接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在一些将领的回忆录和文章中,对这段历史事实的表述出现了偏差,导致大众对究竟是谁击毙阿部规秀产生了误解。开国上将王平(曾在4纵与陈正湘搭档)和中将孙毅对此极为愤慨,专门撰写文章予以驳斥,并公开发表,为陈正湘正名。
王平曾说:“正湘同志最讲实事求是,一是一,二是二,而且从不夸耀自己。比如在黄土岭战斗中,参战的有一分区一、三团,三分区的二团,后来还有120师的特务团。战场上实际是由正湘同志指挥的,他亲自指挥炮兵击毙了日军阿部规秀中将,这可是抗战中我八路军打死的最高级将领,但他从未因此事而四处宣扬。
然而,有的人却将此功劳揽在自己身上。”孙毅的说法也大致相同:“打死日寇阿部规秀中将,那就是老陈(正湘)亲自指挥打的,绝不是别的什么人指挥的。”
实际上,陈正湘因军事能力过于突出,在抗战时期就受到了一些影响。聂荣臻极为倚重一分区,杨成武将军为建立和扩大晋察冀军区贡献巨大,从一分区成长起来并分散到其他军区的干部数不胜数。但也有一些干部,比如曾任独立团政委的邓华,因与部分干部意见不合而负气出走。还有些干部能力过于突出,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杨成武在一分区的光芒。孙毅中将多年后回忆道:“一分区在抗战时期声名远扬,靠的是老陈,没有老陈可不行。”
当然,我们要正确理解这句话,孙中将强调的是陈正湘在指挥作战方面的卓越才能。在一分区,前期作战主要依靠陈正湘,后期则靠黄寿发。而在根据地建设、招兵买马以及招降打击国军游杂武装等方面,杨成武将军无疑是当之无愧的核心,无人能及。陈正湘能力强且人品好,几乎没有缺点;黄寿发则性格有些急躁,有缺点的人相对好驾驭,所以杨成武一直对黄寿发信任有加。
相较之下,陈正湘的存在影响了领导的“光环”,因此后来他从一分区被调出,担任四分区司令员。这一安排,对杨成武和陈正湘来说,或许都是较为妥当的。在四分区,陈正湘遇到了好搭档刘道生,两人配合默契,这在刘道生的相关事迹中也有体现,此处不再赘述。
征战生涯的辉煌与曲折
1945年11月,陈正湘担任冀晋纵队司令员,指挥3、4旅,归晋察冀第一野战军指挥。同时,还有另一个冀晋纵队,由冀晋军区司令员赵尔陆兼任司令员,归第二野战军指挥。1946年3月,部队番号改为晋察冀第4纵队,原来的3、4旅改为10、11旅。陈正湘练兵和打仗都很有一套,将这两个旅训练得战斗力极强,引起了其他纵队的关注,甚至还引发了一场小风波。1946年11月,杨成武鉴于3纵部队新兵居多,实力较弱,便希望陈正湘能将4纵一个成熟的旅拨给3纵,作为交换,3纵会把刚组建的9纵交给陈正湘,这样双方实力基本保持不变,只是强弱搭配有所调整。
陈正湘出于对老领导的尊重,同意了这一请求,将11旅(旅长陈坊仁)交给了杨成武。然而,杨成武后来并未按约定将9旅拨给陈正湘,而是偷偷将9旅打散,补充到了自己的3个旅中。陈正湘对此虽有意见,但为了大局,只能选择忍耐。这段往事在官方史书中并未明确记载,官史记录的是11旅先划给察哈尔军区建制,后来又划给3纵,这或许是出于为尊者避讳的考虑。至于4纵的缺额,后来通过调拨张家口卫戍区教导旅(赵尔陆冀晋纵队的底子)、冀察军区独2旅,补充成了10、11、12旅的编制。
即便带领的是这样一支拼凑起来的纵队,陈正湘依然指挥出色。1946年12月的满城之战,国军53军凭借新胜的气势进攻满城,陈正湘率领的4纵和杨成武率领的3纵分头阻击。4纵歼灭国军2个团,3纵歼灭1个团,狠狠打击了国军的嚣张气焰,也为之前大同集守失利、张家口失陷出了一口恶气。1947年1月底,陈正湘又率4纵发起保南战役。
在9天时间里,4纵一扫张家口战役后的被动局面,以一个纵队之力,连续攻克三座城池,歼灭老牌汉奸侯如庸的第5总队,消灭各路国军共计8300余人。这场战役的意义,如同粟裕在1947年9月连续失利后,于沙土集全歼段霖茂整57师一样重大。4纵作战时的稳准狠以及行动的机动灵活,让华北国军对其刮目相看。
在晋察冀,传统观点认为1947年重建野战军指挥机关、杨得志担任野战军司令员之后,才打出了翻身仗。但从陈正湘纵队的表现来看,晋察冀野战纵队并不缺乏猛将,同样能够打好仗。53军是华北国军的精锐,而我军仅靠两个半老半新的纵队就能将其击退,这表明之前作战失利,很大程度上是总体指挥调度方面存在问题。
例如,1947年春,在1、2、3、4纵队中,论实战能力,1纵(和48年8月新成立的北岳1纵不是同一支部队)作为晋冀鲁豫的外来部队另当别论,3纵在郑维山接任后才开始有所改观,在此之前,4纵当属最强。晋察冀军区若想掌控一支较强的主力部队,本应直接指挥陈正湘的纵队,但聂总却总是将3纵直接抓在手中。其中缘由虽难以明说,但大概与杨成武的关系密切,听话、好用可能是首要考虑因素。
晋察冀野战军指挥机构再次成立后,陈正湘指挥4纵、2纵转战南北,在保北、徐水、清风店等战役中都发挥了绝对主力的作用。尤其是清风店战役,杨得志指挥主力在南面围歼罗历戎,陈正湘则指挥阻援兵力在北面。
他手中仅有4个旅,却要对抗国民党援军5个师(附1个战车团)。尽管兵力有限,且面临巨大压力,但陈正湘巧妙地频繁调动兵力,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局部优势和缓冲空间,使得李文的部队无法前进一步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清风店之惨败。陈正湘的用兵风格,与粟裕、韩先楚颇有相似之处。
陈正湘为人正直,做事正派,这一点在许多将领的回忆录中都有体现。曾任平西地委书记的李德仲回忆,黄寿发担任十一分区(即平西军分区)司令员时,7团和9团两个主力团之间存在矛盾,7团团长陈坊仁和9团团长王正川(李德仲记忆中名字不太清晰,只记得姓黄,实际为王正川)关系不和。这两人都是1938年邓华离开时带出去的老干部,在平西多年,黄寿发始终未能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,也难以压制住局面。
政委刘道生对此也没有特别有效的办法。陈正湘到任后,凭借自身的个人魅力、过硬的打仗能力,以及反扫荡作战的胜利和平西抗战局面的改善,成功化解了陈、王之间的矛盾。这充分体现了他卓越的领导能力,正所谓“会者不难、难者不会”。
晋察冀野战军重建后,杨得志由2纵司令员升任野战军司令员,其留下的空缺由陈正湘接替。陈正湘在2纵同样指挥得力,连续取得胜利。原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李钟奇(当年在晋察冀军区军政干校任教育长)曾给予精准评价:“不论正湘同志带领什么队伍,打仗都有十足的把握。”抗战时期,陈正湘前往晋南攻打朱怀冰,这一仗打得极为漂亮,展现出了极高的含金量。
129师师长刘伯承是善于识人用人的行家,一眼便看出陈正湘的非凡才能,想要将他留在自己麾下。但聂老总坚决不肯,最终还是将陈正湘要回了晋察冀。
陈正湘多年征战,身上留下了诸多伤病。著名作家魏巍曾回忆,有一次看到陈正湘写字,他只能用食指和中指夹着笔,写得十分吃力。询问后得知,他左右手的大拇指都在战斗中受伤致残,都是在举着望远镜观察时负的伤。1948年5月之后,陈正湘身体状况不佳,缠绵病榻,到1948年冬,他不得不离开2纵,前往后方休养。令人惋惜的是,这一去,他错过了平津战役最后的大战。
当时,国军提及共军能战之部队,必定会提到3纵,郑维山也因此名声大噪。实际上,对比陈正湘和郑维山,陈正湘的军事才能恐怕更在郑维山之上。1949年2月,全军大整编,2纵改编为67军,韩伟出任首任军长。1949年春,67军参加围攻太原,陈正湘仍未归队,此后,他彻底失去了在作战部队担任主官的机会。与后来居上、在20兵团担任代理司令员并在朝鲜战场大放异彩的郑维山相比,陈正湘的经历充满了遗憾。直到1950年10月,陈正湘才结束休养,出任铁道兵第一副司令员。
相比67军,陈正湘对由4纵改编的64军感情更为深厚。陈正湘离休后,64集团军每年都会派人前去看望他。1985年,陈正湘将军还致信军主要负责人,回应了军党委关于回忆1947年夏以前4纵的主要战役战斗、人事变动等问题,并且嘱咐军党委不必每年都带东西来看望他。关于陈正湘体弱多病,还有一些细节。陈正湘将军及其子女都回忆过相关情况。陈正湘曾回忆,在4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,他长期休息不好,常常失眠,即便依靠安眠药,每天也只能睡两三个小时。
将军之子陈炜回忆,有一次父子俩去探望他人,那人正在睡觉,正要叫醒时,陈正湘制止道:“咱们要有他这样能睡的本事就好了,让他睡吧。”还说:“战争年代,我有好几次被人突然叫醒,一整天都难受得厉害。”长期紧张的作战生涯,对他的神经造成了严重的伤害。不过,后来将军调养得还不错,他于1911年出生,1993年去世,享年82岁。例如,前文多次提到的陈正湘部下陈坊仁,1962年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,虽经抢救脱离危险,但1967年还是不幸过早离世,年仅51岁。回顾这些往事,我们与陈正湘将军或许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交集。在和平年代,中国可能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不会再集中涌现出如此多的名将,能与这些名将在时间长河中有过“相会”,也算是一种难得的幸运。
益通网配资-股票专业配资-股票配资首选门户网站-十倍股票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