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,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,相关的影视佳作不断涌现。
暑期档爆火的《南京照相馆》,便是其中的代表,它以细腻的镜头和真挚的情感,让观众重新触碰到了那段沉重的历史。
除了大银幕上的抗战经典,小荧屏里的佳作也从未缺失。
无论是正在热播的《归队》,还是以往那些深入人心的抗战剧集,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家国大义和人性的光辉。
这一次,咱们就盘点最好的10部“抗战剧”,顺便再给它们排个座次,看看都有哪些作品让人难以忘怀。
话不多说,咱们先从第十名开始说起——(按评分高低排名)
第十名:《归队》未出分
把《归队》列进这个榜单,可能很多观众都会心生不满,毕竟这部作品口碑不一。
但整体瑕不掩瑜,而且还有两个无法忽视的优点。
其一,它把抗战作品中鲜少讲述的东北抗联,搬上了荧屏。
拓宽了抗战作品叙事维度的同时,也让观众了解了更加多元的抗战历史,非常具有历史教育意义。
其二,它采用多线并行的方式,展现出了日本人的铁蹄遍布东北大地。
以往的大多数抗战作品,都是聚焦于一场战争或是一支队伍。
而《归队》却另辟蹊径,让不同战士四散在东北广袤的土地上,各自面对敌人的追击与百姓的苦难。
这种广泛且深刻的讲述,更能展现出日本人的残暴,也更能凸显出东北抗联军们顽强抗敌的决心。
所以,尽管算不上是一部尽善尽美的抗战作品,但这些优点也足以让它在这个榜单中,占据一个位置。
第九名:《生死线》8.6分
《士兵突击》《我的团长我的团》和《生死线》,被誉为兰晓龙编剧的“兵团线”三部曲。
这部作品,是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,也是被严重低估的一部。
执导它的孔笙导演,后来又拍出了很多经典作品,但他依然多次表明,这部《生死线》才是他的最爱。
这部诞生于2009年的剧集,由廖凡、张译、杨烁和李晨主演。
虽然当时他们四个当时还不算大咖,但在剧中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演技张力,把各自角色的性格、挣扎与成长,演绎得非常真实动人。
《生死线》最具魅力的一点是,它颠覆了观众对于“胜利”的认知。
剧集的结尾,当城外的人们为胜利欢呼的时候,城内的百姓却依然在惨遭屠戮。
而那些在战争夹缝中一再挣扎求生的主角们,也一个接一个地,被淹没在胜利的欢呼声中。
廖凡饰演的欧阳山川,在剧中说过这么一句台词:你们都走了,这叫什么胜利。
可见,在宏大的战争叙事下,个人的命运往往被淹没,但那些孤独而惨烈的生命故事,不该被忘记,更不该被忽略。
第八名:《血色湘西》8.7分
这是一部美到让人心碎的抗战剧集,剧中用很大篇幅去表现湘西的美景、美俗和美人。
正因为这片土地美得如此动人,战争的残酷与血腥才显得格外刺眼,也让剧中的抗争与牺牲更加触动人心。
只可惜,山水再美,也无法掩盖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。
所以,现在再来看这部剧集的名字,总是会觉得血色跟湘西的结合,有一种美丽与残酷交织的悲怆感。
另外,剧集还用貌似野蛮落后,实则淳朴豪迈的山民土匪,衬托出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冷酷。
当一千多人出征抗战,只剩下两千多枚沾血的银耳环。
当龙十四爷为了反抗日军的逼供,抱着家族唯一的香火笑着赴死时。
相信观众都能感受到,先辈们的鲜血和生命,已经永远和这片原始而质朴的土地合而为一了。
第七名:《历史的天空》8.7分
这部作品,是根据军旅作家徐贵祥的同名小说改编的,原著曾获得第六届“茅盾文学奖”。
它经常被拿来跟《亮剑》作对比,因为这两部作品,都把抗战的宏大叙事,落到了一个个具体的人物身上。
用鲜活的个体命运,来折射战争的残酷与复杂。
不同的是,《亮剑》更强调一种桀骜不驯的战斗精神。
而《历史的天空》,则更加注重人物心路历程的刻画,尤其是对战争中人性的探讨。
比如,劣习难改的姜大牙,在战火的锤炼下,从“小镇青年”成长为“抗日名将”。
于和伟饰演的万古碑,明明身居高位,却总是小肚鸡肠,一直对姜大牙示爱东方闻樱的行为怀恨在心。
这些非常具体细碎的角色展现,把战争中的人物,塑造得更加真实立体。
所以,观众在观看的时候,不仅看到了枪林弹雨、家国大义,也看到了复杂幽微的人性。
第六名:《铁血征途》8.7分
这部剧集又名《川军》《壮士出川》和《壮士一去》。
从这些剧名就能看出,它的核心主题就是展现川军在抗日战争中的浴血奋战。
在整个抗战历程中,川军以“出川即无归”的悲壮著称。
无论是远征缅甸,还是在正面战场与日军血战,他们都以血肉之躯,书写下极其惨烈的篇章。
《铁血征途》正是抓住了这一点,透过一群川军将士的命运,展现了他们既豪放粗犷、敢打敢拼的一面。
也刻画了他们背井离乡、与亲人诀别时的无奈与悲怆。
这部剧没有太多花哨的叙事技巧,而是用超出一半以上的体量,去展现川军在战场上付出的惨痛代价。
既没有神化川军,也没有低估日军,是难得的抗日好剧。
当观众看到一批批年轻人明知前路凶险,却仍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时,那种血性与悲凉交织的情感,会让人久久难以平复。
第五名:《永不磨灭的番号》8.9分
这是一部底色悲凉,但整体观感非常轻松幽默的抗战剧。
或许它的风格,就是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上,经常看到的“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”。
只可惜,战争从不浪漫,战争给人带来的,也从来都不只是乐观。
所以,战士们的耍嘴逗贫越是搞笑,就越能衬托出,他们在生死之间的无畏与坚韧。
当轻松的表象被逐渐撕开时,留下的仍旧是战争的残酷,还有生离死别的痛苦。
正是这种“笑中带泪”的张力,使得《永不磨灭的番号》成为独树一帜的抗战作品。
另外,这部剧集让人感动的一点也在于,它是一部“为无名者立碑”的剧集。
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,他们在剧中的身份,几乎都是“草莽之辈”、“乌合之众”。
然而,正是这些看似卑微渺小的人,却在最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,用血肉之躯挡住了敌人的枪炮,托起了民族的希望。
他们或许没有留下姓名,也没有被镌刻在丰碑之上,但他们的存在,本身就是“永不磨灭的番号”。
第四名:《战长沙》9.1分
很多网友表示:与其说《战长沙》是一部“抗战剧”,还不如它是一部“反战剧”。
因为它把“家”“国”糅合得动人又深刻,用一个家庭的兴衰,折射整个国家在战争中的苦难与挣扎。
能够让观众通过剧中人的离合悲欢,感受到战争给普通人的生活,带来的巨大摧残。
继而产生非常深刻的代入感,这是很多抗战剧所不具备的独特魅力。
其实胡家的每个人,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完美人设。
父亲的古板固执,母亲的软弱无能,两个被家人万般宠爱的双胞胎,也不乏任性冲动。
可只要耐着性子看下去,就会发现,这些让人心生厌恶的普通人,都会让人有泪目动容的生命时刻。
第三名:《记忆的证明》9.1分
这部剧集,讲述了中国战俘和劳工被抓到日本修建工程,期间受尽折磨的故事。
它是根据中国劳工被日军虐待的真实历史改编而来的,相较而言,真实的历史其实更加残酷。
可想而知,那些身处其中的人们,都经历了怎样的生死考验。
这部剧的反战思想也非常浓厚,但它最可贵的地方在于,用各式各样的人物,展现出了战争中的人性百态。
更难得的是,剧集还没有将这些不同身份的人,以脸谱化的呈现,而是赋予了他们超出身份以外的个性展现。
这种极具人文关怀的叙事角度,即便放到今天,也非常超前。
而且,影片的主角之一,还是由韩国演员裴秀彬扮演的萧汉生。
单是这一点,就能明显地感知到,这部影片的国际视野。
美中不足的是,裴秀彬的演技虽好,可配音实在是太突兀了,很容易让人出戏。
第二名:《亮剑》9.5分
提到《亮剑》,大家最先想到的,往往都是脾气火爆,性格直爽,敢想敢干,而且总是不按规矩办事的李云龙。
不过,李云龙强烈的个人风格,并没有掩盖其他角色的锋芒。
细想一下,剧中的人物性格都非常鲜明,而且没有被脸谱化。
何政军的坚毅稳重,楚云飞的智勇双全,还有田雨的温婉执着,这些鲜活的人物,都是观众对《亮剑》最难忘的记忆。
所以,大家再想起《亮剑》的时候,想到的不只是枪林弹雨、铁血奋战。
还有那些角色之间的情谊与冲突、信任与背叛,以及在战争中展现出的坚持与勇气。
这些动人的细节,也让它超越了一般的抗战剧,成为一部兼具热血与人性深度的经典之作。
第一名:《我的团长我的团》9.6分
这是一部值得被反复观看的抗战佳作。
虽然当年开播的时候,被痛批为“山寨版战争剧”。
但历经时间的洗礼才发现,把它排在这个榜单的第一名,完全可以说是没有争议的,它实至名归,也当之无愧。
那些在第一遍中不太了解的细节,会在再次观看的时候,给人带来的极大的震撼。
比如,剧集开始的迷龙为何见人就打,还有张译饰演的孟烦了,为何一改贪生怕死的本性,参加了必死无疑的突击队。
只有看完结局,再来回看开头,才会明白:
不管是看似随意的台词,还是让人不解的行为,大都暗示着人物命运,隐藏着深厚的人物情感。
这种荒诞与沉重并存的表达方式,恰如战争本身,荒谬无比,也残酷至极。
以上提到的作品,就是我心目中的10大抗战剧。
排名虽有先后,但它们给观众带来的震撼和触动,却难以用简单顺序来衡量。
毕竟,评分有高低,但历史的惨痛却没有轻重之分,每一个生命的挣扎和牺牲,都值得被铭记。
益通网配资-股票专业配资-股票配资首选门户网站-十倍股票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